沧桑古朴杏山村 -凯发体育软件
□记者刘向东本报通讯员刘浩博
邓州城区西去约45公里,有一个以山名为名的行政村:杏山村,它是首批中国传统村落。那里群山连绵,山水相间,杏山地质公园、楚长城遗迹、隔堤寺传统村落……像一幕幕历史画卷,徐徐展现着厚重与沧桑,过往与现在。
一
从杏山村村委会出发,绕过一座座山,驱车蛇行20多分钟,在主峰朱连山西侧的一个幽深处,矗立着一个古朴典雅的石门牌坊,上面镌刻:隔堤寺。
顺着延伸大山的道路前行,两山夹峙间,20多处错落有致的石头房屋映入眼帘。同行的村会计马云青说:“石屋群所用石材,均取自山体。院墙、正房、偏房、楼门、石墩,都是毛石片儿干砌而成的。专家们说,我们村保存最完整的那几处石屋,都是清乾隆年间的。”
村口处,青石铺地的院落是村民张绍朝家。他家的这座两层石屋,石头青红相间。南北朝向的石屋老宅墙边,斜倚着一块残破石碑。舀来一瓢水浇在上面,隐隐几行名字显现出来。指着上面的名字,张绍朝说,他祖上十几代人都在这座石屋里生活过。
曾经的四合院,仅剩了南北两座阁楼,前后呼应。东侧是石砌灶屋,西侧是一丈有余的石头院墙。沿院子正中,有直通堂屋的过路石。主屋门前,三级石头台阶凹凸不平,只留侧边的凿痕清晰可见。堂屋一、二楼正门,均为木质,一楼门墩两侧,是整块的青色立门石,门楣上方有青石横门。二楼门楣和一楼基本相似,只是顶端呈拱形。上下两层的透气窗,虽是整块石板凿孔而成,却并不影响室内采光。
考究的建筑特色,证实着这个家庭曾经的辉煌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,村子周边匪患不断,张绍朝的二爷、三爷同时被绑票,再也没回来。独享家产的张绍朝的爷爷,因赌博输掉了几百亩良田,也输掉了整座院子。是张绍朝的奶奶和大姑,连明彻夜纺花织布,又把房子赎了回来。
村里的其他石屋,鲜见双层阁楼,屋脊瓦当,扁石为墙,墙体却不用泥料、白灰等黏结物抹缝。这些就地取材,从山上撬来的石板块儿,垒筑成的石头房屋,大多有百年以上的历史。日蚀风袭,历经风雨,却大多保存完好。一代代隔堤寺人在这里生长、走出,石屋默默注视着村落的变与不变。
这个小自然村落名曰隔堤寺,即使年过花甲的老人,也没见过寺。唯有村里一块杂草丛生的残破地基,佐证了隔堤寺的存在,这个村民组的名称也就延续至今。
二
有着大小18个自然村落的杏山村,在豫鄂两省的邓州、淅川,丹江口、老河口四县市交界处,行政区划独特,东西长13公里,南北宽5公里,散居着近2000户人。村名由杏山而得,山名则是由漫山遍野的野杏树而来。“我小时候,这里到处都是野杏树。”张绍朝说,这些年野杏树少了,野猪、野羊这些动物却多了。因为这些野兽糟蹋庄稼,很多年了,村里没人敢种红薯、玉米。
杏山处在南秦岭褶皱带东段,构造特殊,位置优越,寒武至奥陶纪时期,这里曾是一片海。溶沟和石芽,遍布杏山地表,层层叠叠,形成小型石林,是北方稀有的喀斯特地貌,成为杏山地质公园。互相连通的喀斯特溶洞内,石钟乳、石笋等钙质沉积物奇观,展示着数亿年间的地质演变。据地质学家称,这里的天然溶洞、钟乳石发育较好。“在山里,人们现在还经常拾到贝壳化石呢。”
杏山主峰朱连山的山脊上,有一个天然大坑,当地人称为“天坑”。它直径约30米,深约15米,坑底有数个岩洞。2005年省地质勘探队来此考察时,将一只鸭子放入上端一个洞口,十几分钟后,鸭子出现在天坑底部的洞口处……
然而,当地的居民却没有谁探究过溶洞内的景象,他们只是相信,随着旅游开发的进展,静寂的杏山村总有一天会热闹起来,他们在一些景点附近建起的农家饭庄,再不会像现在这样门可罗雀。
三
顺着天坑前行,没有聚落,却有一条蜿蜒宕伏的石墙,这是楚长城。
春秋战国时期,作为强国的楚国,在杏山上修筑了横亘约30公里的长城,全部用青色长条山石块垛垒而成,下宽约3米,上部宽约1.5米,现存的高度多在1米至3米。
很多年前,杏山村环山而居的孩子们,喜欢到朱连山顶的“石头块儿”间玩耍,他们不知道,那些石头摞着石头的地方,曾经是一座屯兵城。石城墙周围,有城墙墩和烽火台;长城内侧,有三排、近百间石屋,大多基石保存完好。山上还有周仓洞、蝙蝠洞、悬晃石等自然天成的景致,更有长城两侧遍布的荆棘,野枣、野柿、野葡萄、野山楂以及飞鸟、野鸡、野兔。
《史记》《资治通鉴》曾载:公元前312年,秦与楚在丹阳大战(杏山西约5公里处),秦斩楚军8万人。楚大败后惧秦,遂在杏山建长城以防秦。然而,公元前223年秦始皇伐楚时,楚长城并没能阻挡住60万秦国大军攻城略地的步伐。两年后,六国的历史大幕也走向了终结。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为防夷狄入侵,征召40万民夫修建万里长城,以求帝国千秋万代……
蓝天做衣,白云为袖,碧水环绕,鸟鸣依依,杏山造化钟神秀。站在杏山之巅,只见丹江水从陶岔渠首奔流而出,宛如巨龙,蜿蜒北去,直达京津。山峦间,袅袅炊烟散乱升腾,石屋石室的小村落,生生不息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