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大开眼界】古人出行有凭证 -凯发体育软件

河南手机报 我要分享

【大开眼界】

>>古人出行有凭证

  近来,因为疫情防控,“健康绿码”和小区通行证成为人们出行时的必备之物。其实,早在战国时期,人们出行时就需要携带官方出具的出行证明。

  古代会在水陆交通必经的要道上设立关卡,称为关津或津关。路上的为“关”,水路上的为“津”。战争时期,关津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军事重点,兵家必争之地;和平年代,关津则成为维护治安,控制人口流动的重要工具。早在先秦时期,关津制度就已经形成,那时的人们要通过关津,就需要出示相应的通行凭证了。

  战国时期的通行证称为“节”。最初,古人截取一段有节的竹子剖分为二,各取一半作为信物,这就是“节”的起源。《周礼》记载:“门关用符节,货贿用玺节,道路用旌节,皆有期以返节。凡通达于天下者必有节……无节者,有几则不达。”意思是说出入关门要用符节,运输货物要用玺节,通行道路要用旌节,这些节到了有效期都要归还。在外通行的人都要持有节,没有节的人,遇到检查就不能通过。

  汉代的通行证称为“传”。最初,传是节的补充,后来成了一般吏民出入关津的凭证。传一般由木片制成,上面会写上颁发的日期、颁发官员的名字、持有者的姓名、过关的事由等内容。

  到了明代,通行证称为“引”,也叫路引、文引。明代对于人口流动限制得较为严格,离开家乡百里之外就要办理引。

  清代保留了明代的路引制度,不光汉人百姓,旗人出行也要申领路引。《兵部处分则例》中“旗人告假请领路引”条目规定:旗人如有事去往外省,须“由该都统出具印文咨部给予路引前往”。如有人无路引私自前往,为官的要降二级,无官的要鞭一百。(北京晚报)


  〓导读〓

  ●全省首张“证照合一”营业执照发放

  ●河南下达2078万元财政资金帮扶影院、影视企业等

  ●约翰斯·霍普金斯大学: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400万例

  ●行为手册:“预约消费”能否成为常态?

  ●浮世杂谈:深入而轻松地努力,像高手那样

  ●影视风云:“短”,并不能成为空洞的“免死金牌”

  ●一周趣读:有梦不觉晚

  ●深度阅读:要专业的张文宏,也要出圈的张文宏

  ●疫情期间如何科学合理跑步?专家这样说

   

      ★阅读更多周刊精彩文章,欢迎订阅《河南手机报》:

 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hnzb到10658000开通,

 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6到10655885开通,

 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6到106592066开通,资费3元/月。

   

收藏
分享

精彩评论

手机快速登录
密码登录
手机快速注册
网站地图